山是文化的根脉,海是展示的舞台,光是文化传承的火种。
上海儿童艺术剧场内,当汇演的灯光渐暗,现场观众的掌声和欢呼声响起,真正的“追光之旅”也随之启程——在上海收获的感动与自信将跟着舞台上的孩子回到家乡,随他们走向更辽阔的山海。
日前,由上海益优青年服务中心主办、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作为主要支持方的“来自大山”2025年民族文化才艺汇演举办。
在此之前,这群小小少年刚刚参加完为期10天的“来自大山”夏令营。上海之行的所见所闻、所学所感,已在他们心中播下种子;而作为民族文化的“小小传承人”,他们亦将带着这份热忱,继续传递民族文化的多元之美,为民族文化传承持续注入生机。
本场汇演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轨迹:从开营仪式的羞涩试探,到才艺表演时的从容绽放;他们在博物馆与美术馆的文化探寻中触摸文明脉络,在民族歌舞与快闪互动的艺术碰撞中加深情谊,在成长实践的全新视角中拓宽认知,收获了前所未有的体验。
在这场以“山海互歌,民族同辉”为主题的演出中,来自侗族、鄂伦春族、嘉绒藏族、蒙古族、纳西族、藏族等6个民族的师生,以16个原生态节目完成了一场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。
汇演现场,民族文化的多元魅力通过孩子们的演绎自然流淌:藏族《楠木特藏戏——松赞干布》中,脸谱上的红与蓝,流转着藏戏传承六百年的“历史之光”;嘉绒藏族《热巴卓霞》舞蹈里,裙摆旋转时的银饰轻响,跃动着能歌善舞的“生活之光”;鄂伦春族《高高的兴安岭》合唱中,孩子们清亮如松涛的歌声,激荡着与森林共生的“自然之光”;纳西族《纳西敬酒歌》里,酒碗相碰的爽朗韵律,传递着热情好客的“人文之光”;侗族《布谷催春》中,悠扬歌声里的活泼旋律,跳动着以歌传情的“灵动之光”;蒙古族《马背上的星星》心理剧里,故事流淌的草原情怀,闪耀着追寻自我的“信仰之光”……
这些节目从未被简单定义为“表演”,它们是孩子们从爷爷的故事里、妈妈的歌声里、奶奶的银饰里,亲手接住的“光”。
演出落幕时,身着民族盛装的孩子们主动走向观众,热情邀请大家合影留念,分享手工艺品背后的家乡故事,将这份爱传递给更多人。
据悉,“来自大山”项目设立于2012年,通过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开设民族文化课堂,让孩子们学习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才艺,培养基于文化认同的自尊和自信配资家,并通过夏令营等活动,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和传播。
易投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